醫師文章
   
相關媒體報導
 
 
「酷酷嗽」潛藏大危機 咳不停,小心感染百日咳
2009年至7月底為止,百日咳通報病例達78例之多,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倍(去年同期僅29例百日咳通報病例),顯見今年可能面臨百日咳流行病每三年一次的流行高峰期。百日咳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常常會被錯誤診斷,根據歐美的調查數據顯示,通報病例約僅佔實際病例的1%。其他99%的百日咳患者未能被正確診斷,由於治癒期的延遲而更增加了傳染的風險。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所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伴有嚴重的咳嗽症狀,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在最初受感染的2~3週最具傳染力,當感染者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時,細菌就隨著飛沫到處傳播,近距離接觸病人時就有可能被感染。當疾病的症狀加重時,會因嚴重咳嗽的壓力導致眼周皮下出血、尿失禁、因椎間盤突出而造成坐骨神經痛,甚至中風,更有病患因胸壓過大而造成肋骨斷裂。

不少人以為只要接種過百日咳疫苗就可以終身免疫,因此認為自從預防接種普及後,百日咳應該是個即將消失再也看不到的疾病了。其實百日咳疫苗施打後的抵抗力預估只能維持5至10年,抗體將隨時間加長而逐漸消失,依此時間點推算,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便成為感染百日咳的主要危險族群之一。 根據今年疾管局百日咳通報病例的資料也顯示,除了未完成四劑疫苗接種的嬰幼兒外,10至19歲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確診病例達半數之多,顯見此族群正面臨感染百日咳的極大風險。

預防百日咳別無他法,除了可以戴口罩、勤洗手以避免感染外,最好的方式還是施打疫苗。因此疾管局今年已將「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列入小一新生的常規接種疫苗,此為全新的百日咳疫苗,增加新型非細胞性百日咳成份,提高其免疫力。而其他年齡的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也建議可自費施打Tdap百日咳疫苗,減少感染的風險,如果一般成人不想將百日咳傳染給家中的嬰孩與幼兒,也建議可補追一劑百日咳疫苗。下回,當家中有人出現感冒症狀時,請多留意是否有可能是百日咳感染,以免造成家庭成員的交互感染。
 
臺大醫院
主治醫師及兒童感染科主任
黃立民
 
 
百日咳是一種細菌感染的疾病,呂俊毅醫師指出,若不幸受到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加以治療,並且能夠達成一定的治療效果。嚴格說來,百日咳並不難對付,只要按時接種疫苗;不幸罹患時正確治療,痊癒率很高,相對的致死率其實很低。
(原文摘錄自2008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全文連結)
謝瀛華副院長表示,成人也應補施打疫苗,尤其百日咳疫苗,因為嬰幼兒時期施打的疫苗並沒有終身的效力,因此,謝瀛華副院長強烈建議在成年時補追一劑成人百日咳疫苗。唯有每個人都擁有抗體,才能完全杜絕傳染性疾病的大流行。
(原文摘錄自2008年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全文連結)
嬰幼兒須施打三劑百日咳疫苗,才能發揮保護力,但根據國內接種時程,嬰幼兒施打三劑後,已是六個月大,以致臨床上出現不少未滿六個月的百日咳小病例。醫師建議接觸六個月以下嬰幼兒的人,應補施打一劑百日咳疫苗,以防自己不慎感染,並傳染給嬰幼兒,造成嬰幼兒腦病變、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原文摘錄自2008年8月4日蘋果日報,全文連結)
衛生局說,百日咳屬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侵犯呼吸道的急性細菌性疾病,由空氣或飛沫傳染,好發於嬰幼兒。防範感染百日咳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為確實按時程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DPT)混合疫苗。
(原文摘錄自2009年7月3日中央社,全文連結)
針對嬰幼兒百日咳的不適感強且病程久,台灣早已採用公費疫苗防範,但儘管接種率高達 95%,台北市今年就發生一起 2個月大的嬰幼兒感染百日咳案例,衛生局將為小一學童全面接種新型的破傷風減量白喉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 TDap),提醒家長注意接種時間。
(原文摘錄自2009年4月6日中華日報,全文連結)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技正歐佳齡指出,小一新生延到下學期才施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是三合一疫苗,是中央採購新疫苗部及所導致,因此延到下學期施打。歐佳齡指出,新疫苗Tdap(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可減少幼童注射後所產生發燒的副作用。
(原文摘錄自2008年9月11日中國時報A10版綜合新聞,全文連結)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寶寶若感染後有腦病變,三分之一有抽筋、智能不足後遺症。鄭博仁提醒,密切接觸寶寶的父母、祖父母、保母都應自費接種。
(原文摘錄自2009年7月14日蘋果日報A17健康版,全文連結)
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慶雲教授表示,百日咳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在感染初期,卻多為流鼻水、打噴嚏或咳嗽症狀,且只有輕微發燒,而且細菌會隨著咳嗽傳播,由飛沫傳播出去,症狀持續2周後,病人會有嚴重的咳嗽症狀,且咳得非常厲害。
(原文摘錄自2009年4月29日中華日報,全文連結)
百日咳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國內外的案例顯示,造成感染的個案,除了年齡20歲以上的成人外,就是尚未完成基礎預防接種的嬰幼兒了。疫苗的研發確實讓許多疾病消聲匿跡,但是疫苗的保護力卻不能持久或一些病菌反而產生抗藥性,因此,追加接種,則是維持疫苗效力的方法之一。
(原文摘錄自2008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作者為路加小兒科王仁水醫師,全文連結)
台灣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咳嗽超過一個星期的人當中有百分之7至21可能是感染百日咳。百日咳其實還在我們身邊,只是常常被忽略了!現在有了預防百日咳的新利器,真是應該要想想是不是要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和身邊的嬰幼兒。
(原文摘錄自2008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邱南昌醫師,全文連結)
張紅淇院長建議計畫懷孕的女性,在孕前可先接種一劑成人百日咳疫苗,以避免孕期感染;產後寶寶出生時,也可避免自身感染百日咳將病菌傳染給寶寶,而若是孕前來不及接種,也建議在產後離開醫院前或回診檢查時,請醫師確認身體恢復情況來接種百日咳疫苗,張紅淇院長進一步表示,接種此疫苗對於哺乳過程並不會有任何影響,反倒能夠給尚未獲得完全抗體的嬰兒多一層防護。
(原文摘錄自2008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全文連結)
日前台北縣衛生局發現北縣汐止某國中出現三例百日咳,追蹤篩檢接觸者兩百餘人後,確定有十二例為陽性個案,經過服藥之後疫情已經獲得控制,但仍無法追蹤出感染源。為什麼會再度發生百日咳群聚感染事件?難道是即將爆發百日咳大流行的前兆?小時候注射的疫苗保護力並非終生有效?針對這起事件的源由、影響、治療以及預防方式,特邀對此事件有深入研究的小兒科主任邱婷芳醫師一一道來。
(原文摘錄自2009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全文連結)
青少年及成人感染百日咳後,大多出現非典型症狀,因此很容易讓忽略,但是一旦受到感染成為感染宿主,就容易傳染給家中的嬰幼兒及孕婦。李建南主任再次的強調,補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才是延長百日咳保護力的主要方法。
(原文摘錄自2009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全文連結)

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蔡明松表示,百日咳為法定第三類傳染病,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就是施打疫苗,目前台灣嬰兒施打疫苗的年齡為出生滿2、4、6個月時,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18個月大時追加一劑;嬰幼兒完成4劑疫苗接種後,其百日咳免疫效力約為70%至90%,但3年至5年後,將開始降低,疫苗抗體約僅維持5至10年,接種後12年,更可能完全偵測不出抗體。
但一項針對400位婆婆媽媽進行的調查發現,75%的婆婆與媳婦不知道自己體內的百日咳疫苗已失去保護力。徐任甫指出,在台灣,因婦女在產後,通常會有「坐月子」的習慣,在此期間每天接觸照護新生兒,因此媽媽成為百日咳感染源的風險又更高。
蔡明松指出,由於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的風險極高,而傳染源幾乎都是最親近的照顧者,因此近期醫界提出的最新周產期照護策略,即「產前衛教(教導孕婦認識百日咳),產後疫苗(生產後立即接種第5 劑預防性百日咳疫苗)」,以「包覆策略」提供媽媽與嬰兒更完善的保護。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22日自由時報:母嬰感染百日咳警訊,全台病例達80例,是去年同期3倍。全文連結)

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鄭博仁表示,新型流感H1N1及季節性流感都是病毒傳染,若媽媽本身透過疫苗注射而產生抗體,透過臍帶傳輸,小朋友也會有抗體,根據國外研究,可降低新生兒70%感染率,可在懷孕第2或第3期考慮接受注射。
百日咳的傳播是細菌,不是病毒,多由大人傳染給小朋友,大人少有致命風險,但對6個月大以下的新生兒來說就非常危險,而且從世界各國的統計已可看出,百日咳疫苗只有6至8年效力,目前各國的百日咳疫情有逐年變嚴重的趨勢,所以國內周產期醫學會也呼籲產後要照顧寶寶的媽媽們,應在一生產完準備離開醫院時,就接種百日咳疫苗,可避免自己身上帶有細菌而傳染給寶寶,等小朋友6個月大以後完成百日咳疫苗接種,他身上就會有抗體,較不用擔心致病危機了。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22日蘋果日報:產婦接種百日咳與流感疫苗,嬰兒保健康。全文連結)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醫師表示,嬰兒感染百日咳一般不會有特別的咳嗽聲音,因此不易被診斷,更有高達 82.5%婆婆與媳婦會認為嬰兒只是感冒,多數皆拖延至陣發期才能發現並就醫,但此時易有身體發黑等嚴重症狀,更可能咳到缺氧後導致肺炎、呼吸停止及腦症等併發症,嚴重更將導致死亡,因此不應輕忽嬰兒的咳嗽症狀。
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蔡明松醫師表示,門診經驗就發現產後媽媽咳嗽的情形非常地普遍,多數甚至咳嗽長達 3週仍未痊癒,且在此期間,媽媽仍要每天親自照顧嬰幼兒,大大增加嬰幼兒疾病感染的風險。
今年 3月剛產下女兒的藝人李佩甄現場補追打第 5劑百日咳疫苗,希望以自己藝人媽媽的身分,影響並教育其他的新手媽媽,做好保護家中嬰幼兒的第一線防疫工作。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22日中華日報:無百日咳抗體,婆婆媽媽7成5不知。全文連結)

林口長庚醫院產科主任鄭博仁醫師更指出,現代的婦產科醫師除了負責安全的接生出新生兒之外,更扮演著胎兒在孕期及出生後的健康守護者的角色。鄭醫師指出,過去的產前檢查僅針對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症、海洋性貧血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進行篩檢,透過對高危險孕婦的產前診斷,避免生出畸形兒。最近,周產期照護的範圍則進一步延伸至產前、產後嬰幼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透過不同的防護策略,避免新生兒感染。例如藉由產前的B型肝炎篩檢,了解準媽媽的B肝帶原狀況,若孕婦為高傳染帶原者,則對出生24小時內的嬰兒,投以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療,遏止B型肝炎的垂直感染。乙型鏈球菌則透過產前篩檢,找出帶菌孕婦,待產時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則可阻斷胎兒的乙型鏈球菌感染,避免新生兒敗血症、肺炎及腦膜炎的後遺症。
鄭博仁醫師表示,由於新生兒百日咳的風險極高,而傳染源幾乎都是最親近的照顧者。因此,近期醫界提出的最嶄新的周產期照護策略,即「產前衛教(教導孕婦認識百日咳),產後疫苗(生產後立即接種預防性百日咳疫苗)」,以包覆策略提供媽媽與嬰兒更完善的保護。鄭醫師表示:「目前補打百日咳疫苗的觀念仍未普及,如何衛教媽媽是許多產科醫師仍在努力的目標,因為唯有透過媽媽產後施打疫苗的包覆策略,才能進一步避免嬰兒感染百日咳等傳染性疾病。」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31日醫藥新聞:嬰兒感染百日咳75%-85%為家人傳染, 醫師建議補追疫苗避免傳染給嬰兒)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統計,截至7月底為止,全台百日咳確定病例已達80例,較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其中1歲以下嬰兒佔總比例20%,為確定病例中比例第二高的年齡層。而根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75~85%為家人傳染,媽媽更是最主要感染源,婆婆在照顧嬰兒或影響媽媽的行動上,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原文摘錄自2009年9月20日台灣時報:嬰兒百日咳婆婆媽媽主要傳染源,疫苗抗體僅5~10年,照顧家人已無抗體,應藉由補打第五劑,才能避免傳染給嬰兒)

佩甄怕打針,活動上勇敢施打百日咳疫苗,她說為母則強,怕流感傳染給女兒,為女兒再痛都不怕。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22日中國時報)

今年全球皆面臨百日咳流行的高峰期,但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以上(53.2%)的婆婆及媳婦不了解百日咳症狀類似感冒,無法被正確診斷出,其中嬰兒咳嗽時,高達82.5%婆婆與媳婦會認為嬰兒只是感冒。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醫師說明,因為診斷率低,台灣未通報案例應較疾管局統計數據高出6倍以上,美國的實際病例更為通報病例的100倍,而嬰兒感染百日咳一般不會有特別的咳嗽聲音,因此不易被診斷,多數皆拖延至陣發期才能發現並就醫,但此時易有身體發黑等嚴重症狀,更可能咳到缺氧後導致肺炎、呼吸停止及腦症等併發症,嚴重更將導致死亡,因此不應輕忽嬰兒的咳嗽症狀。

(原文摘錄自2009年8月23日更生日報:75%婆媳不知體內無百日咳抗體)

今年3月剛成為新手媽咪的藝人佩甄說,以前認知的百日咳就是咳了一百天就會死掉。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卻也反映出一般民眾對百日咳認知上的不足…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在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的病例中,約有七、八成的感染源來自家人,其中媽媽已被證實為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的主要感染源。主要由於台灣的「坐月子」習慣,媽媽接觸新生兒、照顧嬰幼兒的時間較長,使媽媽成為感染源的機會大為提高。
因此徐醫師建議,不論感染百日咳或接種百日咳疫苗都不能終生免疫;與嬰幼兒有直接接觸的家人都建議選擇接種第五劑百日咳疫苗,降低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的機率,做好最前線的防護。

(原文摘錄自2009年9月號Mami Home雜誌:寶寶照顧者應補打百日咳疫苗第五劑)

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截至7月底最新統計,全台百日咳確定病例已達80例,其中1歲以下嬰兒占總比例20%而根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有75~85%為家人傳染,媽媽更是最主要感染源。
雖國人出生後會接種四劑百內咳疫苗,但百日咳疫苗僅能維持5~10年,因此媽媽或照顧嬰兒的家人體內早已無抗體,應藉由補打第五劑百日咳疫苗,才能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嬰兒。

(原文摘錄自2009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補追百日咳疫苗,給寶寶完整保護)

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截至7月底最新統計,全台百日咳確定病例已達80例,其中1歲以下嬰兒占總比例20%,而根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有75~85%為家人傳染,媽媽更是最主要感染源,婆婆在照顧嬰兒或影響媽媽的行動上,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今年全球皆面臨百日咳流行的高峰期,但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以上婆婆及媳婦不了解百日咳症狀類似感冒,因此無法被正確診斷出。雖國人出生後會接種四劑百日咳疫苗,但百日咳疫苗僅能維持5~10年,因此媽媽或照顧嬰兒的家人體內早已無抗體,應藉由補打第五劑百日咳疫苗,才能避免將疾病傳染給嬰兒。
由於新生兒百日咳的風險極高,而傳染源幾乎都是最親近的照顧者,因此,近期醫界提出「產前衛教」、「產後疫苗」的周產期照顧策略,以提供媽媽與嬰兒更完善的保護。

(原文摘錄自2009年9月號常春雜誌:75%婆媳不知體內無百日咳抗體,25%因自費價錢拒絕施打疫苗)

從國外文獻及醫學指引來看,一般建議懷孕前或進行婚前健康檢查時,成人可以先施打百日咳疫苗,萬一如果媽媽沒有施打,除非正好在大流行期間,或是接觸的家人確定感染百日咳,目前還不會主動建議在懷孕期間施打。但產後要離開醫院前,建議要施打百日咳疫苗,目的是追加後其實媽媽很快就會產生抗體,在照顧新生兒的期間就因得到百日咳而傳染給小孩子。

(2009年9月12日全國廣播網「生活A GO GO」節目,採訪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暨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醫師,內容節錄)

目前全台都在關注新流感對人體的影響,但其實其他疾病也是不容小看。據統計,全台感染百日咳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當中20%是不到1歲的新生兒。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鄭博仁就表示,透過飛沫傳染的百日咳對成年人而言可能只會出現咳嗽的症狀,但對新生兒來說,則是最造成嚴重的後遺症…新生兒一旦感染百日咳,死亡率及住院率包括腦膜炎、營養方面、神經方面的問題,後遺症都比大人來得嚴重。

(2009年9月21日全國廣播網新聞部,採訪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鄭博仁醫師,內容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