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書籤: 貼到Facebook 貼到推特(twitter) 貼到噗浪(plurk)

 

 

 

孩子如何分辨好壞?

 

這天放學回到家,小安很生氣地告訴媽媽:「我們班上有兩個壞小孩!」媽媽很驚訝他為什麼這麼說,仔細一問,原來今天大家玩耍時,兩個男生因為搶球把旁邊的女生撞倒,害小女生磨破膝蓋,老師還特別跟兩個男生叮嚀一番。媽媽心想:「該怎麼引導小安看待這些事情呢?」

幼兒從行為結果和獎懲論好壞

5歲孩子處於「他律期」,他們可從大人的回應中學習對事物好壞的價值判斷,但仍常為所欲為,或極端地認為「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壞的」。這時期的孩子對好壞的理解有幾個指標:

●結果壞的就是壞的:孩子認為,幫忙擦桌子打破碗和玩耍撞到桌子打破碗,都是做壞事,常會忽略行為背後的動機因素。

●不被處罰就是好的:只要是不會被大人處罰的事,應該都是好事,被處罰的事就等於是壞事;但這並不包括爸媽沒看到的錯誤行為。

●得到獎賞才是好的:當孩子因倒垃圾而受到讚美或獎賞,就會認為倒垃圾等於好事;如果沒有即時受到肯定,這些行為可能會被削弱。

引導幼兒思考,學習承擔責任

想幫助孩子釐清觀念,建議用以下方式引導:

●掌握原則、加深概念:對孩子的好壞行為,爸媽要有一定標準,並立即給予回應。如果一再姑息錯誤行為,將會讓孩子誤解,好壞不分。

●發問引導、啟發思考:經常和孩子討論:「人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多些思考與引導,形成孩子的正確價值。

●自行負責、擔起責任:有些孩子在外搗蛋、搶別人的玩具、動手打人,結果卻是爸媽出面道歉;如果能將責任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孩子才能學會擔當。

針對行為動機給予回饋和評價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無律」、「他律」而後「自律」。5~6歲的孩子透過經驗而達到認知的理解,他們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不能做;有些6歲的孩子已能模仿大人口吻,剖析好壞的理由。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價值判斷上仍難精準掌握,爸媽若能隨時觀察,掌握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給予適當的評價與回饋,這將比針對孩子的外顯行為來推論好壞,更能啟發孩子的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發展與教養地圖】單元以分齡方式幫助爸媽瞭解0-6歲孩子的發展特徵,提供輔助引導方法。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或醫生回答父母常見的教養困擾、健康照護等問題。

 
 

 

 
 

 

本篇文章讓你覺得?

 

投票結果

 

內容普通、只是一般的資訊
內容沒有幫助

 

 

有幫助 普通 無幫助
 
 
 
讀完本篇文章你還想找?     

 

 


  你好, 回小窩,(登出)

 

 
貼到funP網路書籤 貼到HEMiDEMi網路書籤 貼到MyShare網路書籤 貼到UDN網路書籤 貼到Google書籤 貼到Yahoo!MyWeb 貼到Del.icio.us書籤 貼到Windows Live Favorites 貼到Facebook 貼到噗浪(plurk) 貼到推特(twitter)

 

 

 

 

 

 

 

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觀」?
 

網友問題:

 

專家回覆:

孩子的道德發展歷程
  孩子在出生至三歲之間是屬於「無律期」,完全依循自己的需求與喜好,根本沒有道德與規範的概念,逐漸長大後,才學會根據「爸媽會不會生氣處罰」作為事情好壞的判準。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做了再說,常常會犯規。

  三歲之後,孩子的認知發展較成熟,開始瞭解了家中及社會中的一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