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大解密

「你是個有創造力的人嗎?」「你知道如何讓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嗎?」當多數大人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常會很心虛。儘管媽媽們也常得發揮創造力,巧手變化有限的食材,或把孩子的舊衣物改裝再利用,但多數媽媽常認為自己稱不上有創造力。而談到該如何引導孩子更有創造力,大人們也往往會坦承,大多時候,孩子其實比大人有創意多了!

「你是個有創造力的人嗎?」「你知道如何讓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嗎?」

當多數大人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常會很心虛。儘管媽媽們也常得發揮創造力,巧手變化有限的食材,或把孩子的舊衣物改裝再利用,但多數媽媽常認為自己稱不上有創造力。而談到該如何引導孩子更有創造力,大人們也往往會坦承,大多時候,孩子其實比大人有創意多了!

不過,如果把孩子表現在語言或行為上的小創意,和愛迪生或愛因斯坦等大發明家或大科學家相比,大人們也不免充滿疑惑:這些大小不一的創意表現,何者才算有創造力呢?該看新奇的程度,還是影響層面的大小來評比呢?只有少數天賦異稟的人,才具有創造力嗎?

每一個人都有創造力
若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創造(create)」其實是一種個人心智活動的過程,不論何種「創造」都脫離不了個人。當孩子或大人透過觀察、探索、發現問題,不斷試驗各種想得到的方法,最後找出一條最可行的路徑、醞釀出原創性的思維概念或具體成果時,這便是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的歷程,而它也是創造力的展現。

每個人其實都具備了創造的基本能力,只是有沒有常應用出來。每天早上當孩子或大人一睜開雙眼,圍繞在身邊的生活大小事件,往往有各種超出想像的發展和演變,不可能應用單一公式解套。

當找不到寶寶的尿布更換檯時,大人常會就地取材,以一張桌子、長椅或放在膝蓋上解決;當孩子拿不到書架上的書或玩具,他會踮起腳尖或拉張椅子架高自己以取得物件。

雖然,這些「創造事件」的結果,不見得比其他人做的更傑出,但因為是個人原創,所以格外獨特;也因為日常生活裡處處需要用到創造力來解決各種狀況,所以它其實也是一種必備的生活力。

驚世創意往往累積自小點子
任教於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專研創造力與創造性教學的周淑惠老師指出,這些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創意,被心理學家稱為「小c創造力」(small C. creativity)或「日常創造力」。而另外一種足以改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或對社會或人類產生具重大貢獻的創意,則被稱為「大C創造力」(big C. creativity)或「超凡創造力」,雖然二者在表現層次上有所不同,但都可稱為創造力。

周淑惠老師談到,若從「創造」的成果來看,每個累積的一小步都是「創造」,而所有偉大的「發明」常常是站在許許多多小創造的肩頭上,再加上最後一份「創造」所形成的。英國心理學家Craft也曾強調,雖然「小c創造力」的焦點在於改善個人效能(如:創造出一項親子遊戲),但它不僅是「大C創造力」的基礎,更是存活於現今急速變化與混亂的世界中很重要的技能,所以它也成為今日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

智商並不等同於創造力
很多人以為智力等於創造力,但智商並無法反映個人所有認知能力,而且,創造力比智商更適合用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

心理學家Torrance在1960年代曾展開一項兒童創造力的長期研究。他設計了一些語言和圖畫,用來評量受試兒童的創造力,並對這些兒童進行長達40年的追蹤調查,收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項成就。

研究發現,這些童年時創造力得分愈高的孩子,日後成為發明家、企業家、作家、醫生、大學教授或外交官的機會也愈高。而且經過統計發現,對於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創造力指標的準確度比智商高出3倍多。

但是,爸媽和老師要從那些面向,才能瞭解幼兒的創造力呢?

如何看出孩子有創造力?
心理學家Guilford指出,創造是一種擴散性思考的能力,可從行為表現作觀察,在認知領域包含了變通力(flexibility)、流暢力(fluency)獨創力(originality)、精進力(elaboration)和敏覺力(sensitity)的表現。

此外,創造力也可從行為表現上作觀察。另一位心理學家Williams指出,在人格特質的表現上,有創造力的人常會表現出冒險心、挑戰心、好奇心和想像心。

以下,我們匯整出9個幼兒創造力觀察的簡易要點,提供爸媽與孩子互動時參考:

本文摘錄自2012年12月號的《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