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山水畫因為缺乏漂亮的色彩、戲劇化的人物,以及故事性的畫面,而不易獲得小朋友的青睞。家長在帶領小朋友欣賞富春山居圖時,與其要求孩子執著於繪畫上的技巧,不妨先從這條河的故事開始聊起。
富春江在中國歷史上頗負盛名,從嚴光的隱居、謝翱的哭臺,到歷代文人留下的豐富的詩詞筆墨,形同載滿了歷史的哭與笑,累積了不少動人的文化故事。畫家黃公望行走江邊,內心一定也懷抱著這些感人的故事,才創作出如此偉大的畫卷。
而富春江裡最動人的一段典故是嚴光的故事。嚴光與劉秀原是摯友,年輕時他們一起讀書,一起追求同一個女人陰麗華,陰麗華選擇了劉秀,後來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后。嚴光在感情受挫後,並未斤斤計較這段情仇,還協助劉秀打天下,功成之後又婉謝冊封,自願至富春江邊隱居。嚴光的包容與退讓,陰麗華很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全自己心愛的女人,又為了不讓自己受傷,所以遠走他方。這是一種偉大的胸襟與豁達的人生觀的表現,是愛烏及屋的大愛的具體實踐。
家長可以反問孩子,如果每一條河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淡水河或是基隆河裡是否也有屬於它的故事呢?此外,其中又有哪些故事會尤其令我們感動?
|

唐代繪畫經常以人物為主角,主人翁的穿著打扮與喜怒哀樂,往往從畫面裡就一覽無遺,這個現象自安史之亂後才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發現自我的渺小,在歷史的洪流裡僅是滄海之一粟。到了元代,這個概念更為明顯,富春山居圖尤其具有代表性。該圖的全卷都是山水的險峻與氣勢,人物縮到極小,僅以抽像的線條與簡約的筆觸完成,連表情都沒有,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的謙卑形成明顯的對比。
家長在帶領孩子欣賞這幅畫時,不妨請孩子來數一數在高山遠水間總共躲藏了幾個人物?全圖的隱士、樵夫與漁夫前後總共有七名,找得越多就給予孩子越多的獎勵。也趁此機會告訴孩子,一條河裡承載了多少的生命,擁有了多少故事,即便曾經是高峰低谷、激流轟浪,綿延至水口最終仍然是被一片闊遠所終結,風平浪靜、淼茫無限,宛如船過水無痕。人的生命不也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再多的愛恨糾結,最終也都將化為無形。
這個道理對年幼的孩子或許仍太深奧,但為只要在孩子身上「儲存美的庫存」,有一天他就能領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深意。蔣勳老師的親身經歷是,他曾經帶領東海大學第一屆學生看富春山居圖,當年這些學生正血氣方剛,生命裡充滿著激情與色彩;他們前一晚還在舞會裡熱鬧,第二天早晨被帶去了故宮,對面這幅畫時自然毫無感覺。數十年後,這些學生已五十歲了,經過了人生歷練,再看到這幅畫時已感觸良多。這些學生因此向老師表達了謝意,感激老師曾在他們的人生裡儲存了這幅畫,並讓他們在日後有機會從中得到啟示。
因此,帶孩子欣賞富春山居圖時,就當自己為孩子儲存一筆未來才會提領的「美」的支票。試著詢問孩子這幅畫哪裡畫得最滿?哪裡又留白最多?或許未來有一天他會明白,人生有時飽滿、有時空白,實虛互動、有無相生,本是人情之常。

富春山居圖另一個充滿戲劇色彩的故事是,清代收藏家吳洪裕曾帶著這幅巨作火殉,而這也是該圖會燬斷為兩截的原因。告訴孩子這段歷史時,也不妨問問小朋友,如果他是收藏家,他會怎麼處理呢?當孩子體悟私心的恐怖結果時,可以再進一步追問他:「如果玩具不是你的,而是我們家的,你還在乎弟弟借去玩嗎?如果玩具不是我們家的,而是社區的,你又是否在乎鄰居小孩借去玩呢?」經過層層的對話與討論,孩子會萌生「以天下為私,是以不失天下」的老莊精神,發現有緣的快樂更勝於其他,胸襟也會更形寬闊了。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