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獎作品看原創者建構的出版地圖
文 /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  張杏如

如果我們更深一層,就得獎且已經出版成書的作品,來看台灣原創圖畫書的發展,也有幾個非常值得觀察的面向。

以幼兒生活為主題的創作最受歡迎
第一屆的佳作獎《媽媽,買綠豆!》,將孩子和媽媽一起買綠豆、煮綠豆、做綠豆冰棒的生活細節,用細膩的圖畫娓娓道來,親子日常的互動,交織著最綿密的親情,二十年來都受到媽媽和孩子們的喜愛。第六屆的首獎《子兒,吐吐》將每一個人幼年時的經驗,以非常幼兒的幽默和想像來鋪陳;佳作獎《紅公雞》以親情和愛心為題材,加上父親角色的趣味,很能引起媽媽和幼兒的共鳴。第十四屆的《好想吃榴槤》,雖然題材是榴槤,簡單的幾個字,加上非常素樸的畫風,卻成就了一個可愛有趣的故事。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完全的掌握了孩子好奇、愛探索的天性,「好想吃、好想吃,但還是有一點怕的冒險精神」,很傳神地描繪了幼兒對世界的探索,可以說是最貼近幼兒的作品。第十八屆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把孩子對人的信任、天真和簡單的認知概念,融入孩子的生活中,都是非常幼兒的長銷書。這些作品也充分反映了信誼幼兒文學獎幼兒中心的宗旨。

反應本土生活環境與社會變遷的創作引起很大迴響
除了上面提到的《媽媽,買綠豆!》本土風情外,第三屆的文字創作獎《紅龜粿》是台灣第一本台語兒歌創作集,作者選在本土意識抬頭的八○年代,以台語為幼兒創作兒歌,輕鬆地抓住了時代的脈動。編輯不只請了重量級的曹俊彥為兒歌配圖,又為兒歌作曲,以書加錄音帶的方式出版,一炮而紅,連續好幾年銷售量都在10,000本以上。第十屆的《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原只是入選獎,編輯慧眼獨具,將之出版成書,除了作品本身的張力,因為第一次有圖畫書作品充分反應社會的現實,話題性很高,因此常常被討論、被引用,而成為一本很受矚目的書。第十二屆的《想念》、十三屆的《小魚散步》和十六屆的《星期三下午捉蝌蚪》則是以本土的生活環境為背景,架接創作者個人的經驗,各以別具風格的方式,不著痕跡地傳遞其對孩子乃至對生活、生命的感受和態度。到了第二十屆的《劍獅出巡》,創作者更將一個幼兒的故事和本土的文化、生活融合成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作品。創作者能就地取材以孩子生活的背景來說故事,自然有別於引進國外版權的書,給我們的幼兒相對親切的閱讀經驗,也間接實現了信誼幼兒文學獎鼓勵本土創作的宗旨。

無字圖畫書的出現
無字的圖畫書能得獎,也能讓市場接受,不只是評審委員的主張,也表示了讀者不再用字的多寡來衡量書的價值或價格。第二屆的圖畫書佳作獎《下雨了》和第三屆的《我的爸爸不上班》,都是同一個創作者(施政廷)的作品,也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無字圖畫書,但基本上都是簡單的敘事,今天看起來不免有些單薄。但在1989、1990年即敢於開風氣之先,以無字圖畫書參選,卻是個大膽的挑戰,挑戰自己也挑戰評審。評審委員給了作者肯定,同時也以這個獎項向社會宣示了圖畫書的另一種面貌。十年後,第十二屆的《想念》,在情節的安排和圖畫的表現上,都更豐富、動人。作者以類似電影的手法,讓主角坐在歸鄉的火車上,用一縷綿綿不絕的想念,營造出時光和空間的流動,讓讀者自然融入,在其中倘佯盪漾。第十八屆的《小丑.兔子.魔術師》 巧妙的運用黑白的圖畫創造光影的效果,加上無懈可擊的構圖,鋪陳了一個和孩子玩追尋遊戲的故事。到了第二十屆的《一日遊》,雖同樣是無字書,卻是難得以電腦繪圖得獎的作品,加上非單一線性敘說故事的手法,多少讓我們窺見了圖畫書創作未來的一種可能。


 
  信誼基金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Hsin-Y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信誼基金會奇蜜親子網